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核舟教案
今天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介绍的是“核舟记教案”的相关内容,欢迎您持续关注我们的更新并收藏我们的网站您将获得最新的资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教案的编写需要贯穿综合性评价和学生反馈。
核舟记教案【篇1】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サ摹逗酥奂恰肪褪鞘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2、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具体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7、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10、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
查看更多>>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需要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进行教学。每位老师都需要仔细筹备教案课件,因为学生的反应可以帮助教师做出更有效的课堂管理决策。在编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案课件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要求。
2. 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课程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3. 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学流程:合理安排教学流程,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使学生能够有条不紊地跟随。
5.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6. 学生评价:设计适当的学生评价方式,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相关信息请查阅“核舟记教案”。如果您觉得这份资讯有价值,可以将它收藏到您的书签里面。
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准句读。
2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泛、许、比、罔不。
3了解总一分一总的说明顺序,以及第5段的内部顺序。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语感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口诵心维。鉴于初中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很多,不宜作过高要求,但求能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就可以了。)
2.点拨法。
(解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必字字落实、句句讲清,只在必要时做些点拨与引导。)
3评点法。
(解说:应当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要做到收放适度,收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乱。)
4.研究法。
(解说: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种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
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人魏学
查看更多>>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1)罔不 ( ) (2)贻( ) (3)箬篷( )
(4)八方有奇 ( ) (5)石青糝之 ( ) (6)髯( )
(7)天启壬戌 ( ) (8)篆章(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填空。
《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3、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
(三)研读探究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多媒体展示重点词语:
奇巧: 以: 木: 木材; 为:
罔 : 因: 具: 轩: 敞: 为: 兴: 徐: 糁 比: 类: 矫: 诎: 倚: 楫:
椎髻: 夷: 了了: 盈: 题:
简: 为: 灵: 怪:
多媒体展示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技亦灵怪矣哉: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小组内互相讨论。
2、学生小组内通译全文。
3、找学生翻译课文,不当之处老师及时纠正。
4、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词语。
5、齐读,整体把握文意。
三 巩固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不( ) 贻( ) 有奇(
查看更多>>栏目小编为您搜罗了“核舟记读后感”的相关资讯下面是详细介绍,在阅读作者的作品后您心中就会有一些感动。写读后感不是简单地复述原文,应该写出自己的体会,我们感谢您的阅读和收藏也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圈!
核舟记读后感【篇1】《虞初新志》中收录了一篇魏学洢的《核舟记》,文中记载了明朝一位颇有才能的手艺人——王叔远。原文是这样说的:“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位手艺人技艺可见一斑,尤其是文中详细描绘的“核舟”,更让人叹为观止!
核舟仅长约八分,高约二分,却足足“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将整个苏轼泛舟游赤壁的主要场景都囊括在内,甚至能分辨出人物外貌、神情、姿态,器物形态纹理,不得不令人啧啧称奇,可谓“自云有奇术,探妙知天工”。
我国自古不缺能工巧匠,春秋时期的鲁班,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冯骥才笔下的天津泥人张、刷子李……时至今日,社会上更是涌现许许多多的手艺人,他们中有我们身边常见的蛋糕师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有网红手艺人。打铁、制香、染布、修笔、斫琴、做团扇、刻砚、金缮、刺绣、铸剑、竹艺、酿酒、做面……行行有精英,行行出状元。
那么这些行业精英,行业状元又是靠什么而出类拔萃的呢?那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我们在学习中,同样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学一门,专研一门,切不可粗枝大叶,遇到困难就退缩。比如学习英语,因为害怕记单词,就退缩,这是永远学不好这门语言的。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所有优秀和叹为观止的背后都是坚持不懈,心无旁骛,醉心研究的结果。
明有奇巧人王叔远为核舟,但愿今有我辈承工匠精神为学习为事业为祖国!
核舟记读后感【篇2】在一个核桃上雕刻出五个人、八扇窗、三十四个字以及各种船上用品,其精妙就不用我多说了。
上面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雕刻者雕刻的惟妙惟肖,作者描绘的生动形象。用“赞雕刻者高超技艺、摹泛舟入休闲神情”来描绘再合适不过了。
在老师的讲解下,眼前仿佛浮现了这巧夺天工的珍宝。
其实除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值得我们惊叹外,雕刻者的细心与耐心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果雕刻者有一丝的马虎,也许今天我们就不能领略“只应天上有,不该凡间现”的奇宝。
查看更多>>